|
发表于 2023-2-17 17:39:03
来自于:
来自手机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代雷氏人物》读后感
雷弯山
雷献民先生编著的《历代雷氏人物》出版后,获书者都为其“十年磨一剑”的锲而不舍精神所感动,并作了高度评价。我昨天得书,即浏览之,亦谈点体会。
献民编著的《历代雷氏人物》,是继雷映松《中华雷氏姓源考》之后,关于雷氏历史文化的又一佳作。佳作之佳,主要有三:
首先,视角较佳。姓氏,原是每个人的血缘标志和文化符号。“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避免了血亲通婚,标志着人类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姓的氏族又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形成了区别贵贱的“氏”。“氏别贵贱”在汉代愈演愈烈,并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出现了赐姓、避姓、改姓及民族融合等,导致“姓”原本作为家族血缘关系的模糊性。万物都有其根源,而血缘寻根是人类的天性,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也是中国人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雷氏家谱,与其他姓氏一样基本上是引申到史前的传说人物为共同的始祖,这些始祖,实际上不是血缘始祖,而是文化始祖,掺合了各种传说、攀附的成分。作者在“后记”一开头写道“不为名利秉笔直书,力求通过人物考证梳理雷氏历史脉络,探究雷氏真实历史”。从文献资料中辑录雷姓人物一千三百九十九位,上古时代到近现代,按时间顺序依次罗列,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稽考,追溯了雷姓的源流、族别,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分布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从而对雷氏历史文化中重大、重点、难点问题形成结论:“自序”第一句话是“雷姓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或源自于自然崇拜。”在“附录一”“雷氏主要源流、郡望考”中,对“方雷氏”进行考证,结论是“由于‘方雷氏’与炎黄同时代,甚至早于黄帝,与其相关的事情只是传说,未见文字记载。以‘方雷氏’为始祖属于文化认同,无须过分解读。”对“豫章郡”、“冯翊郡”进行了“考释”,理出了两者的关系。
其次,体例规范。全书结构合理,有序言、自序、例言、正文、附录、后记。在例言中对考证依据、考证时段、收录原则、目录人名、人物排列、人物考述、历史纪年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再次,价值亦佳。雷氏家谱与其他姓氏谱一样,人物按时间顺序编排,人人有官衔,个个是官后代。许多不但时间、地点错位,而且当时尚没有这种地名、官衔,有的活了数百岁甚至一千多年。社会共识是国史、方志比家谱靠谱。真实是凝聚人心的前提,因而,《历代雷氏人物》比雷氐谱尊宗敬祖、凝聚人心更具有实践价值。《历代雷氏人物》以国史、方志、碑铭、人物志、传记、辞典、诗文集等为依据,记述从上古到现代雷氏人物,引用资料注明出处,为今后学术研究查找资料提供了路径,具有资料性的学术价值。
献民先生十年磨出了一剑,望能继续亮剑。包括姓氏在内的人类学等学科,研究范式不断地更新,最早是神话范式,后是文献范式,再是田野调查范式,如今是现代科技综合范式。如,人的基因是真正的“物”,用基因与姓氏联姻研究,在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形成了一个分支,就是姓氏群体遗传学。它利用人类姓氏的特定传递规则,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进而分析人群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上人群迁移模式等的一门学科。
目前,“姓氏基因”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同是汉族姓氏,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证明了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献民先生学的是自然科学,曾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有这方面的基础,望能按照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提出的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把文献研究和考古探索、基因遗传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雷氏探源有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雷氏的认知,科学回答雷氏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作者:雷弯山,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民族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文史馆员、民族研究会会长、姓氏源流研究会学术委员。
2023年2月17日于雷峰谷 |
|